《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读书笔记-1
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
推荐序
在我们的认知里,好像有这么一句话:
只要练习1万小时,就有了成为领域内领先者的希望,无论天赋、无论出身。
然而真相是:
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1万小时定律究竟有哪些问题呢?
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
其次,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赋虽然在其中不起决定性作用,却也会是一大影响因子。
再次,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这一点,也取决于练习方法。
艾利克森就在书中举到很多例子,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看似努力、其实没有成就的人。
刻意练习的本质
长时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
怎么才能锻炼自己的长时记忆?
刻意练习的任务难度要适中,能收到反馈,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
长时记忆的培养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赋予意义,精细编码;
提取结构或模式;
加快速度、增加连接;
隐性知识
目前对刻意练习最大的批评是,艾利克森关于刻意练习的证据多是来自“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如象棋、钢琴、篮球、出租车驾驶、拼写,但是,对于“认知复杂性”较高的活动,如销售、管理等作用有限。
怎样通过刻意练习成为一名卓越销售或卓越CEO,从哪里练起?怎么练?
认知复杂性高与认知复杂性低的学习活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隐性知识的多少与比重。隐性知识需要在情境中去寻。
认知复杂度(cognitive complexity)是指你建构“客观”世界的能力。更善于同时使用互补与互不相容的概念来理解客观世界
西蒙,他认为人的“有限理性”体现在学习中就是“情境理性”——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
人的学习受到情境的制约或促进。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
学习科学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
学习者最开始时围绕重要成员转,做一些外围的工作,随着技能增长,进入学习共同体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
这就是学习科学日益主流的观念:从“情境学习”出发,当一名“认知学徒”,它的要点有以下几个。
找到学习共同体:因为大量知识存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不是在书本中,所以有效的学习不是关门苦练,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团体。如程序员在类似于GitHub这样的网站练习编程。
隐性知识显性化:隐性知识是使人们有能力利用概念、事实以及程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一般也被称为策略知识。
模仿榜样: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导师,也可以是网上的导师。
培养多样性:在多种情境中实践,以此强调学习广阔的应用范围。例如,裁缝出师并不是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而是能够缝制出足够好的衣服。
第一章 有目的的练习
他们练习,大量地练习
在20世纪下半叶,我们看到的是,不同行业或领域的人们投入训练的时长在稳定地增长,同时,训练方法也日益高级。
最有效的练习形式
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之中,最有效的和最强大的那类练习,都通过充分利用人类的身体与大脑的适应能力,来逐步地塑造和提升他们的技能,以做到一些过去不可能的事情
学习新技能的一般方法
为了列举一个特定的例子,让我们假设你在学习打网球。你一定在电视上看过网球比赛,看起来很有趣,或者说,你的一些朋友喜欢打网球,你也想加入他们的行列。因此,你买回了一些网球装备,包括球鞋、防汗带、球拍以及球,等等。现在,你决心开始学习,但你不知道打网球的第一件事到底是什么,你甚至还不知道怎么握拍,因此,你得花钱去上一些课,听网球教练进行讲解,或者请某位朋友告诉你一些基本知识。你可能还会花一些时间去练习发球,一遍一遍地练习朝墙上击球,直到你非常确定你可以对着墙来“打比赛”了。在那以后,你再回头找你的教练或朋友,请他们再教你一次,然后你再花更多时间训练,之后再上课、再训练,过了一段时间,你觉得自己可以和别人一起打了。你依然不是很优秀,但你的朋友有耐心,每个人都在帮你提高和进步。你不断地一个人练习,并且经常吸取一些成功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犯那些真正让你尴尬的错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比如击不中球,或者在双打时直接把球打到队友的后背上,等等。
你对每一次击球都越来越熟练,甚至还可以背后接球了,有时候,当你面对对手凶狠的接球时,能像职业球员那样漂亮地把球回过去(或者,你对自己说,你感觉就像是职业球员)。你已经达到了一种舒服的境界,可以外出和别人打上几盘,并且即使是比赛,也感到很有趣。你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每一次击球,都变成了自然而然的动作。打球的时候,你不必想太多了。所以,随着每个周末都和朋友打球,你开始喜欢比赛和训练了。你变成了一位网球运动员。那也就是说,你已经在传统意义上“学会了”打网球,你的目标就是练到这样的水平:在球场上,你的所有动作都是自动做出的,你的表现也被人们所接受,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如此一来,你可以真正在球场上放松,享受比赛。
到这个时候,即使你对自己打球的水平并不是彻底满意,但你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你已经掌握了容易的技能。
但你很快便会发现,你依然有一些弱点,不论你多么经常地和朋友打球,这些弱点总是暴露出来。比如,也许每次用反手来接那种直奔你胸前、稍稍带点旋转的球时,你总是接不到。你知道这个弱点,而对手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每次都有意打出这种球,逼你失误。对此,你感到挫败不已。不管怎样,由于这并不会经常发生,而且你永远不知道对手什么时候打出这种球来,因此,你没有机会继续去改进,每次面对这种球,你总是以几乎一模一样的方式漏接这种球。
我们学习的一般顺序:
了解我们想要做什么,从各种途径学习指导,然后开始练习,直到沃恩可以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接下来我们这种技能变成自动、自然。
一旦你已经达到了这种令你满意的技能水平,而且能做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你的水平,无论是开车、打网球还是烘焙饼干,你就已经不再进步了。
人们通常错误地理解这种现象,因为他们自以为,继续开车、打网球或烘焙饼干,就是一种形式的练习,如果不停地做下去,自己一定能够更擅长,也许进步较为缓慢,但最终还是会更出色。
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地退化。
有目的的练习VS天真的练习
我们的最终目标便是刻意练习。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阅读心得
上面的内容其实大部分都不是我写的,属于是我摘抄,并没有做内容的重组输出。于是我额外写了一个阅读心得,进行我的知识输出。
在阅读前,我打开了番茄时钟,他会有每次专注的一句鼓励的话,我把它摘抄:
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
这些天自己一直在看书,看各种书,其实除了考研的书,其他的书倒是没少看。阅读的意义,可能是为了让我更好的见识世界吧。
回到这本书,我才看了一章,于是只能浅浅的讲一下我的见识。书里讲了很多例子,比如他招募了一个志愿者,通过对它的不同方式的训练,一是死记硬背,通过他自身的背诵,但情况是,他迟迟没有进步,而且对他——这个志愿者,产生了很大的打击影响,一度怀疑自己。另一个方法,是通过阶段的方法:一开始先背正常的数量,每次加一,但是如果错误了,就减二。比如一开始能记住7个,下次8个,在下次9个、、、如果错了,就减2,从七个开始。通过这样的方法,虽然很磨人,但是其实还是有所进步,通过每个星期的练习,这名志愿者从一开始的只能短时背住7个数字,到后面能背81个!这是很恐怖的进步了,当作者总结规律,发现,有目的的、适度的练习,是我们前进的最好的节奏。
这是我通过缓慢阅读的心得,阅读很快乐,考研实在是压力很大,这两个字和读书一样,压力十足。我喜欢学习七七八八的东西,但是不喜欢枯燥的读书,但是今天通过看了阅读,收获了一点心得:找到学习体,成年人学习——不得不承认我也是大人了——要从情境中去学习。我在目前的这个环境下,没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体,但是如果不存在,那能不能自己创建一个呢?每天通过自己问自己奇奇怪怪的问题,让自己不至于变成老爸老妈的老头脑了。